孟浩然简介
1、孟浩然(689~740)
2、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在此前后,他还曾游历扬州以及湘、赣、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滞留洛阳。二十二年(734),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其同去长安,为其延誉。但孟浩然不慕荣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足一年而返乡。二十八年,他病疹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3、孟浩然的诗都以七言律诗为主,有《送元二使安西》、《送王维别陇西郡马》等篇。他的田园诗以“无根”和“无涯”著称于世。他的山水诗被后人誉为“六绝”之一,其山水诗都是写游历山川的感受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向往。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具有很强的个性,他的诗充满了豪情斗志和人生理想。孟浩然在官场上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他的一生都被后人视为“诗佛”而不是“诗人”,这就是他生前不受人们关注,死后世人却很敬仰的原因:他一生追求自由,一生追求人格升华、生命圆满!
4、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5、三、诗歌风格
6、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者。其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自然浑成,韵致飘逸,意境清迥,空灵蕴藉,挹之不尽。
7、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8、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9、五、小结
10、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11、《春思》为孟浩然写于天复二年(818年)冬冬之际的五言律诗中的名作。全诗由春到冬、由景及人、由表及里的写法,反映了孟浩然由入仕为官到归田隐居的人生经历。诗的首联写景于春,“春水”既是春的形象描绘及春的色彩渲染;又是一种对自然山水的写照;首联“青苔”“玉带”“流水”等意象生动而传神;第三联“归去”以“化归”作结并由此发散出无穷魅力;最后一句“天阶夜色凉”更使人感到深沉旷达宁静之感。全诗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旷达襟怀。《春思》写得亲切自然、含蓄隽永;《秋思》写得悠远隽永、清润清丽……《春思》虽属五言律诗,但因抒发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12、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13、孟浩然年轻时就喜欢游历天下,因当时朝廷对其多有限制,他经常隐居山林。因此,孟浩然到长安后,受到李杜的喜爱,他也有了名气。后经好友王昌龄推荐,入京为官,在京城工作期间孟浩然常常去拜访朋友,和朋友们饮酒赋诗。由于他当时的名望和地位,王昌龄等人都以孟浩然为自己的座右铭。唐代宗大历三年(770年)孟浩然离开长安东归洛阳。回到洛阳后他与王维等人交游十分密切,并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14、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田园派主要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孟浩然集》
15、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6、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17、中文名:孟浩然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湖北襄阳出生日期:689逝世日期:740代表作品:《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18、孟浩然与韩愈、柳宗元合称“唐以来三孟”。孟浩然的诗歌风格清丽明快,清新隽永,既有李白的豪放大气,又有王维的超逸旷达。其诗作多用典故,语言平易质朴,感情深沉明快,被誉为“诗中之王”。其中尤以五言古诗见长(《山居秋暝》《陋室铭》《蝶恋花》《梦寻梅》等)。代表作有《登鹳雀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韦大》等。
19、四、主要作品
20、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河阳人。官至刑部侍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
21、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22、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23、二、作品特点
24、一、生平事迹
25、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6、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官左拾遣。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杜工部集》
27、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28、孟浩然(621年-785年),字子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唐宪宗元和七年(813年)进士,历中书舍人。天复元年(861年),王叔文称帝,迁太子舍人。元和七年(868年)王叔文发动“永州之乱”,孟浩然等人避乱出蜀,至襄阳隐居。武德元年(629年)至应天府知府任内离任,以游历为乐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二月十五日夜因病去世,年五十二岁。
29、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
30、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吟谱》)。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但这类诗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孟浩然简介
31、中国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32、孟浩然诗风自然洒脱,又颇有情致,在风格上既有北派的幽静清新,又有南派的雄浑豪放。全诗充满了诗情与画意,清新自然是其最大的特点。他的诗中透露出一种清静恬淡的生活情调,所以诗歌作品清丽脱俗不失含蓄流畅。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便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名篇。在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诗人的内心感到无比孤独寂寞。于是借酒浇愁以抒发自己对友情的渴慕之情;借酒浇愁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借酒消愁以排遣自己郁郁寡欢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及诗人自身情操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真挚期盼。
33、现通行的《孟浩然集》为南宋初刻本,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