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原文及赏析
原文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他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有了稼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互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赏析
《歌声》作于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时期的散文。虽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点已显示在这里。专心阅读一篇唯美的散文,是性情的陶冶,是心灵的净化。朱自清的《歌声》便是这样的一篇短而精美的散文。
此篇作于1921年11月,共413字,简短、精美。朱自清在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他通过对歌声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感官描写:
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从听觉到触觉,再到视觉和嗅觉,全方位地描绘了歌声带给他的感受。例如,他将音乐比作“霏霏的毛雨”,让人感受到润泽和轻松;将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亲切。
比喻和拟人:
朱自清在文中使用了多种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将“新鲜的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将“白矾石的甬道”比作“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此外,他还赋予“群花”以人的情感,说它们“愁着芳春的销歇”和“感着芳春的困倦”,使得这些花朵更加鲜活和富有生命力。
情感表达:
朱自清通过歌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他在文中写道:“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互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歌声的深深陶醉和依赖,也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构安排:
文章的结构安排巧妙,从听歌声到描绘花园的景象,再到对歌声的感悟,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朱自清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歌声》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巧妙的结构安排,展现了朱自清作为一位优秀散文家的才华和魅力。